今天是:
处方精简,管理慢病多药的新理念
□李中东(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主任药师)
处方精简(Deprescribing)是个新概念,用于指导慢病患者进行多重用药管理。2003年澳大利亚人Woodward MC首次提出此概念。它的含义是指对于可能导致患者损害或患者不再获益的用药,减少该药剂量或停用该药的计划和管理过程。其目标是减少用药负担和损害,同时维持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处方精简旨在培育良好医师处方行为和患者用药习惯。
一、处方精简,减害增益少花费
当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疾病或症状需要治疗时,常需使用多种药物,此时患者用药可能会超出疾病治疗的需要.或者用药的损害大于获益。通常把患者使用5种或以上药物的情况,称为多重用药。多重用药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、药物相互作用;摔倒、骨折、功能或认知受损;依从性差;住院或过高的医疗花费等风险。
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,多重用药也较为多见,因此多重用药对老年人的损害或风险加大。在药物临床研究中,较少涉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,而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却可能与中青年人不同,这也增加了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潜在风险。
有调查显示,临床上有40%~65%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并无对应的适应证。处方精简指南提出,对于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成年人,如果已完成至少4周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,且消化道症状得到缓解,建议医师减少日剂量或停药,或让病人转为按需用药。
统计表明,67%的加拿大老人至少被处方5种药物,27% 65岁以上、40% 85岁以上和66%长期居家监护的加拿大老人服用10种或以上药物。2013年加拿大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费用达4.19亿美元,与此相关医疗费用达14亿美元。
二、医师主动,风险获益多评估
要真正做到精简处方,医师努力和监管措施必须相向而行,在医师主动作为和行政有效监管下,处方精简不仅是可行的,而且是安全的。
相关研究表明,药源性疾病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,每年约10万例死亡病例,可占住院人数的5%。衍生处方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处方精简理念的普及,会带来医生医疗行为的诸多转变。
1、医师将对有多种慢病的患者采取个体化药物治疗原则,减少药源性损害
一65岁男性患者因腹泻和震颤住院。通过综合评估,判断病因为多重用药所致,停药后症状消失。多重用药很常见,也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患者在出现新发症状时,首先应该核查用药,而不是处方新的药品,防止药物越用越多。
医生在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时,要首先评估患者用药是否为适应证用药,评估继续用药的获益与损害,制订精简计划并沟通,精简处方并监控。药师可以实际参与处方精简,发挥专业作用。
2、医生会及时发现避免衍生处方的发生,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
医生给患者处方一药物,引起了不良反应,为处理这些体征和症状,医生并未意识到是药物不良反应,故其不仅没有及时停用“涉案”药物,且“颇为友善”地开处新的药物处方,此新药物又引起新的不良反应,从而出现又一个衍生处方。如果医生不能识别药物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,衍生处方就会一级级串联着产生,用药种类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,对患者健康造成不利影响,甚或危及生命。衍生处方随着串联效应的放大,危险程度随之增大,也增加了患者支出。
例如,某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了胃肠道反应,这时医生会开处质子泵抑制剂,而后者会引起病人消化不良,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,由此任其发展,病人的药源性疾病就会有愈演愈烈之势。
3、医生力求突破单病种指南指导的局限,走以患者为中心的处方精简之路
单病种指南忽视了多种疾病对患者的综合影响。临床用药决策一般是针对单个具体疾病而设计的,旨在解决单一系统或单个疾病甚或单个临床问题。这种用药决策较适合年轻患者,对多病并存的老年患者存在明显局限。在现有专科诊治模式下,多病患者一般要去多个专科就诊,出现不可避免的多重用药、治疗不连续、过度医疗等问题,增加了损害风险,处方精简实乃形势所迫。
临床诊治不能简单地把每个疾病的治疗“叠加”起来,而是应根据患者机体变化、功能与认知损害、多病多药、心理因素、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个人意愿等,多领域整合、多系统考虑、多学科协作,个体化策略,精简药物处方,达到改善多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。
三、患者跟进,理念习惯大改造
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,建议定期核查用药,教育患者携带用药记录单就诊,减少多重用药带来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。
1、患者对多重用药造成自身危害的认识逐渐加深
患者要有序有意地接受专业人员的用药科普教育,培养安全用药意识。据统计,在非自然死亡的老年人群中,约15%死于不合理的多重用药。随着对患者用药教育的逐步推进,患者将不再盲目追求用药数量的多寡,对用药获益和药物损害也有了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,也就更加注重精简用药,合理用药。
2、患者对处方精简提升生活质量的帮助逐步接受
有处方精简的患者,就诊前有必要要整理好一份详细的用药清单以及治疗体验,提高就诊和沟通效率。处方精简已被证明是可行和安全的,它能够减少患者摔跤次数、减少用药数量和费用;针对患者特定的处方精简干预,可有效降低死亡率。处方精简缓慢进行,加上合理监控,不良减药事件就很少发生。
3、患者就医将更理性,行为更具连续性,利于实施处方精简
多病的老年人常常会在多个专科就诊。如果经常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数个门诊、病房、急诊就诊,很容易发生医疗不连续,包括治疗的重复、矛盾、不衔接等,也容易发生多重用药和过度检查,造成医源性伤害。因此,在处理多病的老年患者时,需要完善转诊治疗的诊断和用药内容,确保医护无缝隙衔接及连续性。
4、患者判断用药后不良反应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增强,更加警觉
在疾病治疗中,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。虽然低剂量用药可有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,但其有效性难以保证。许多药物是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不良反应,但大多数患者并不知道药物不良反应。经过教育,患者就能初步掌握分辨药物不良反应的技能,认识到新症状不是新病症而是药物不良反应,对发挥治疗作用,减少用药控制损害大有裨益。
5、患者有意识地寻求医生/药师帮助,适当处理药物不良反应
患者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时,会及时寻求医生/药师帮助。如果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相关,可以减少用药剂量,或更换其它有相同药效但不良反应机率小的药物。例如,患者恶心、反胃,服用甲氧氯普胺治疗后出现了锥体外系反应。此时医嘱将甲氧氯普胺改为多潘立酮,则避免了该反应。医生或药师若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损害已远超药物治疗作用时,就要考虑停药。
国外在处方精简方面,已有一定实践基础,并有相应的精简指南。中国也将在老年化步伐催促下,从国家层面进行推进和研究,意在控制用药过多对患者的损害,在有效管控下,权衡用药的获益与风险,在医患充分沟通的基础上,有计划地实施处方精简,并做好用药安全评估,帮助广大多患者在获得多重用药帮助时,增进医疗安全,提高生命质量。有了政府护航、医药护协力,患者配合,健康中国必然到来。▲